2023年8月份,京東宣布調整自營商品運費標準。消費者在京東購買自營商品,京東PLUS會員享免郵權益不再需要使用運費券,全年無限免郵;普通用戶自營免郵門檻從99元降至59元,仍享京東“211限時達”等服務。據京東方面的說法,京東自營商品在超過95%的區縣能夠實現當日達、次日達。這是繼京5月份百億補貼之后的又一低價策略。
降低包郵門檻就等于直接降低利潤空間,京東此舉算是犧牲掉自己的部分利潤來換取可能的訂單增長,或者規避訂單流失。不過,不少人好奇的是,為什么電商平臺9.9元包郵都能賺錢,而自營電商59元包郵都算是“放血”?
平臺設置一個包郵門檻,一是為了賣會員,另外是為了讓人湊單,提高客單價。比如,不到99的商品,需要支付6元的配送費,我購買充電寶,售價79,要么再支付6元運費,要么湊單,為了節省6元運費,我選擇了2盒小米電池,鼠標、鍵盤、激光筆、孩子玩具,但兩年都沒有用完,白白浪費;在今年買藍牙耳機,就差幾塊錢可以免運費,算下會議贈送的抵扣券,也需要105才能抵扣5元,就買了2個。
現在電商基本上都在存量市場競爭,網絡用戶早就見頂,而手機用戶在2019年達到頂峰,京東在產品和價格上做不了太多差異化,只能做服務來促成轉化,京東服務最核心的就是京東自營和京東物流,而且近年來京東一直想要在價格、服務和產品上面做出更多的用戶感知。京東早期是49元包郵,后來調到了99元,現在又降到了59元,是用戶購買力下降,訂單平均價下滑,如果堅持不降低門檻,京東上的價格就會變成別人拿來比價的參照物,畢竟很多產品各個平臺都有,很多品牌在天貓、拼多多、抖音上都有自己的官方店。
為什么降低到59元呢?按2022年京東毛利潤14.1%計算,99元的訂單毛利大約是14,扣除倉配費用還有一定利潤;59元包郵則毛利潤是8元左右,按一般快遞費用5元折算(快遞費、免單、打包成本、快遞柜費用等),京東利潤將所剩無幾,可以說,,降低包郵門檻可能是真的放自己的血,應該屬于犧牲利潤來爭取市場份額的一個做法,于此同時,京東也進行內部的成本壓縮,來適應目前市場購買力的變化。
作為年營收過萬億的京東,憑借龐大的數據和用戶群體,自然能感受到今后的消費趨勢;而阿里巴巴的張勇退出,也證明了品牌向上、消費升級的戰略方向錯誤;星巴克兩年半,就被走低價路線的瑞幸超越;更有蜜雪冰城憑借5元的客單價,營收利潤超過奈雪;麥當勞在時隔四年后,9月份再次推出10元套餐…如果今天的你,還再幻想著打造高端品牌,我覺得你真的要好好考慮了。
1周前 | 潤道 | 354次圍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