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本是控制能力,爆品必須包裝相對的成本優勢。爆品不僅要品質好,更要價格實惠,說白了就是“高性價比”,但品質和成本一直是相悖的,品質提高意味著成本增加,降低成本意味著品質下降,怎樣實現在砍掉50%的成本基礎上,還能提高產品拼著呢?
1、減功能:把產品的所有功能羅列出來,按照用戶使用頻率及重要程度進行排序,我們會發現,大部分功能普通用戶基本不用,屬于冗余功能,既然用戶不用,我們為什么還要留著他們呢?自然要砍掉。
很多產品為了打動用戶,增加一些邊緣功能,其實,用戶沖動后會發現其實毫無意義,比如微波爐上的燒烤、殺菌、烘干等等,大家真正用的功能就是熱菜,其他功能有意義嗎?一些智能冰箱,碩大的屏幕就是放廣告,誰用來點菜看菜譜呢?
很多時候,大家覺得產品就多一個功能,成本未必會增加多少,所以能加一個為什么不加呢?萬一某個用戶想用這個功能呢?但作為企業,不能因為1%的用戶需要,就讓99%的用戶來買單。增加了一個功能,生產、使用就復雜很多,出故障的可能性也會加大。我們完全可以反著想想:為什么不能減掉一個功能,讓產品更有競爭力呢?
2、降標準:千萬別誤會,并不是降低產品質量,而是降低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標準,在非核心功能上,完全沒有必要用力過猛,比如包裝、工藝上,都有很多降低的空間。
康普頓的納米陶瓷系列,原來主打無機油,實現這個功能,添加劑比例要達到3個點以上,是的同樣API等級的機油,成本比“殼多美”高出很多,零售價幾乎是大品牌的1倍,在推廣上就很費力。其實,無機油是極難出現的,抗磨、減排才屬于常態,在2016年前后,進行了配方優化,成本就下降了很多,2020年,納米盾技術更進一步的優化,競爭力更強了。
零公里潤滑油的小鋁罐,短短兩三年功夫,就實現了億元銷售,但是,一個小鋁罐的包裝成本就要11塊多(現在不到10塊了),產品出廠價30左右,一個包裝就占了1/3的成本,機油加注后,小鋁罐毫無意義,有人說可以當水壺,兄弟,這可是裝機油的罐子,能當水壺嗎?完全有調整改進的空間,比如換成馬口鐵的,成本就能做到3塊以下。
這樣用力過猛的案例比比皆是,最典型的就是月餅,幾塊月餅卻用極度奢華的包裝,完全是掙智商稅;還有很多為智能而智能家用電器,都把大巴的成本放在了沒用的裝飾上,而忽略了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,從而給對手留下了發展空間。
3、透明化:了解整個產品的成本構成,才能找到降低成本的突破口,成本一般包括兩個方面,一個是產品本身的原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,一個是產品的流通成本。
當你只做幾款產品時,采購的基礎油、添加劑的種類就會大幅度減少,而批次采購量就會增加,就能減少單位采購成本,也能減少儲存成本;而產品的精簡,也能大大減少生產調整、加工成本;同時,包裝、紙箱的成本,也會降低。
在流通上,以前包裝大小不一,拼單不方便,通過紙箱規格標準化,很容易打包發運。當你把成本項目列出來后,就能更好的找到降低成本的源頭。
舉例,一些企業更隨大品牌推出了4L×4的紙箱規格,同樣是12瓶,傳統上用2過紙箱,現在就要用3個箱子,憑空多了成本;現在1L機油開始流行,你是6件1箱呢,還是12件1箱呢?看看小米電池吧,別的品牌很多是2個或4個一板,但小米是10個一盒,對用戶來說,便宜;對廠家來說,提高了銷量,降低了成本。
有人說,成本是砍出來的。爆品,更是要通過各種手段,在保障品質性能的基礎上,砍掉無關的花哨功能。
1周前 | 潤道 | 181次圍觀